住范儿 > 装修热点 > 楼市调控唱响居住保障 2018将加快出台长效机制

楼市调控唱响居住保障 2018将加快出台长效机制

搭配案例 作者:RobinTW 时间:2018-06-23 14:57:47 浏览量:7988 网民普遍认知程度:68% 来源:住范儿
本篇内容为“楼市调控紧锣密鼓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加快促成“的相关问题,通过调查得知广大用户还对“紧”调控稳住房价 楼市期盼长效机制,楼市调控频出:需求端管住"炒"供给端保障"住"等相关问题关注度比较高,住范儿花大量时间收集整理了关于楼市调控紧锣密鼓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加快促成等相关十几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供大家学习理解
2018 保障 出台 加快
2018年楼市调控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吗? 据报道,2017年,我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其中房地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去库存、去杠杆”的推进,国内房地产市场很可能进一步降温,调控效果将进一步显现。报道称,2017年1-11月,108家房企融资总额为10014亿元,同比下降4%,事实上,这一数字并未反映出房企融资的真实困难程度,个别房企的高额融资拉高了整体水平,2017年前11个月的房企融资总额则为7254亿元,较2016年全年下降31%。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的融资额下降明显。在传统融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房企开始寻找其他融资方式。目前来看,行业融资结构正在被资产证券化改变。2015年时,资产证券化仅占房企融资总额的0.3%;2017年前11个月,这一数字已提升至
4.2%。在房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的趋势下,未来资产证券化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2017年以来,租售并举、共有产权、限售等房地产长效机制已经逐渐落地,可以预见,租赁市场发展将成为2018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未来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土地、金融和供应模式等政策有望进一步细化并出台。与此同时,2018年房地产短期调控不会放松,同时长效机制建设加快,调控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2018年楼市的调控政策是怎么样的?

2017年的最后三个月,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一轮密集的政策信号。
从十九大到年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场高层会议连续对房地产市场定调。
一方面,新的住房制度轮廓逐渐清晰,与之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建设开始提速;另一方面,如何应对短期市场波动也有了明确的指导思路。
2017年即将过去,2018年楼市的调控政策成为大众关注话题。
日前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透露出了一些玄机: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
明年将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
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
该提法为何此时出现?
又将对全国楼市带来什么影响?
关于楼市,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是: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我们可以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侧重全局,侧重住房制度,主要谈了租赁市场、供应方式、调控方式。
住建部长的表态,则侧重于商品房市场。
这两个表述互为补充,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未来的楼市走向。
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专家孟祥远针对此次“施行差别化调控政策”的表述,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第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会议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会议,此次会议上提出的政策要求是决定未来房地产走势的重要信号。
第二,“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这意味着2018年会对刚需和改善性购房有太多抑制。
有了住建部长的新表态,2018年会微调政策,对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买房人来说,是个大利好。
第三,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
2018年中国楼市整体处于平稳局面,不是冬天。
差别化调控实质上就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大起大落的市场行情不是调控政策的目标与目的。

2018年楼市的调控政策是怎么样的?

2017年的最后三个月,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一轮密集的政策信号。
从十九大到年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场高层会议连续对房地产市场定调。
一方面,新的住房制度轮廓逐渐清晰,与之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建设开始提速;另一方面,如何应对短期市场波动也有了明确的指导思路。
2017年即将过去,2018年楼市的调控政策成为大众关注话题。
日前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透露出了一些玄机: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
明年将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
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
该提法为何此时出现?
又将对全国楼市带来什么影响?
关于楼市,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是: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我们可以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侧重全局,侧重住房制度,主要谈了租赁市场、供应方式、调控方式。
住建部长的表态,则侧重于商品房市场。
这两个表述互为补充,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未来的楼市走向。
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专家孟祥远针对此次“施行差别化调控政策”的表述,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第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会议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会议,此次会议上提出的政策要求是决定未来房地产走势的重要信号。
第二,“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这意味着2018年会对刚需和改善性购房有太多抑制。
有了住建部长的新表态,2018年会微调政策,对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买房人来说,是个大利好。
第三,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
2018年中国楼市整体处于平稳局面,不是冬天。
差别化调控实质上就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大起大落的市场行情不是调控政策的目标与目的。

为何说2018年是长效机制的关键年?

据报道,日前有专家表示,2018年我国在落实“住有所居”目标上将迈出实质性步伐,长效机制将是中长期房地产发展的重点,其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将是首要工作。
这方面包括: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报道称,2018年在租赁市场方面,未来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将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试点城市相关租赁政策也将进一步落实和细化。
推进国有租赁企业的建设,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抓紧推进住房租赁立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住房租赁市场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018年预计调控政策大概率维持现状,大幅加码或放松可能性均不大,2017年各线城市房价涨幅明显回落,热点城市住宅价格亦呈现不同程度降温,调控已逐见成效。
同时,住建部明确“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
2018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将由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对炒房的打击还将持续,楼市交易,特别是收紧政策城市的楼市交易将基本由自住需求客户完成。
更多资源会倾斜到租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将从投资增值向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回归。
希望楼市的长效机制可以早日见到效果!

楼市调控的力度将持续保持吗?

据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19日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表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预期出现积极变化。
报道称,王部长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未来住建部将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继续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差异化调控政策体系及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希望楼市调控有助于楼市的健康发展!

我国楼市调控长效机制雏形确立了吗?

中新网北京9月1日电(种卿)购租并举与规范住房租赁销售等举措一并,被业内视为维持中国楼市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过一年多探索,购租并举已衍生出购租同权、新增租赁性质用地、多元租赁主体等诸多操作实践,未来购租并举还有哪些可能?
能否化解楼市顽疾?
又将给承租人、购房人带来怎样体验?
购租并举是剂长效药 能解哪些楼市顽疾?
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实行购租并举,全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
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显示,近一年多时间里,全国累计超过20多个城市出台了有关住房租赁的政策内容。
对普通民众来说,购租并举已从一个概念衍生出“购租同权”、“开发商自持房源用于租赁”、“推出租赁用地”等诸多操作可能,住房租赁市场改革雏形正在形成。
8月28日,国土部、住建部还联合发文,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3城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住房。
“购租同权进入政策层面,对中国未来住房市场结构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长效机制框架的雏形已经确立,政策制度不再支持房价的继续快速上涨。
”8月21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指出。
有人会问,购租并举的长效药到底能解决哪些楼市顽疾?
“首先肯定是改变‘重售轻租’局面,让承租人也能租得安心,最终达到维护租赁关系稳定的目的。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新网记者,对楼市调控来说,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还能减少非理性购房需求,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
在房地产研究人士、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看来,购租并举的另一重要目的则是让外来人口更为灵活的流动,想留下的可以稳定租房,想离开的也无“后顾之忧”。
“大城市的住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让购房人宝贵的住房资源避免闲置浪费,实现租赁住宅‘轮动式利用效应’。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购租并举最想解决的问题,是破除唯有买房才能“安家置业”的固有观念,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住房租赁制度等多种手段保障居住权。
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告诉记者,除保证供应、提高权益外,购租并举还可能在房地产投资依托基金的实施上有所突破。
阶梯消费制度正在构建 先租后买打通市场作为住房租赁的两端,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的天平亦在寻求新的平衡。
一方面,体现在双方权益享有上的逐步接近;另一方面,阶梯消费制度正在构建,承租人可能会摇身变为购房人,甚至可享有优先购买租赁房屋的权利。
传统理解上,租、售是完全分离的两个市场。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要打通新房与旧房、出租与出售、商品房与保障房的市场体系,需形成购租并举的“阶梯消费、过滤使用”机制;完善商品房和保障房承租人优先购买的制度,形成“购租并举、先租后买”的新模式。
可见,阶梯消费正是衔接租、售两个市场的关键所在。
张波将梯度消费模式通俗化的理解为“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
他说,“先租后买”针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就是先租房,有能力了再买房;针对改善型需求就是先改善型租房再改善型买房,从居住者角度来看,租房和买房的保障是趋同的。
8月10日,北京市完成了对《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其中,有群众认为单身家庭需“年满30周岁”的申请条件过于严苛。
为此,北京市住建委提出,不满30周岁单身家庭可“先租后买”,形成梯度消费,并将制定支持政策,引导单身青年通过租房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实现有效衔接。
倪鹏飞将梯度消费分为三步:
第一,可以先租完全公有或法人所有的住房;第二,可以租赁共有产权住房,边租边购;第三,完全自购,完全自有产权。
针对租赁转购买,在法律层面其实早有说明,业内俗称“买卖不破租赁”、“承租者优先购买权”等。
记者查询《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而第230条则指出,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
“多元所有”产权制度浮现 为购房人减负强化租赁市场,并不意味着住房销售市场将被弱化,反给房屋买卖带来更多可能。
在倪鹏飞看来,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多元产权及保护机制。
“应建立个人、家庭、法人、公有和共有等‘多元所有’的产权制度,形成对应收入与偏好的产权匹配机制。
”其中,共有产权住房等已被多地提进日程。
今年4月,住建部、国土部明确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和其它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热点城市,要增加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供应。
数月后,北京宣布拟探索共有产权住房模式;广东也在《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推动建立涵盖共有产权住房、限价商品房等方面的住房保障体系。
而上海早在2010年就开始试点共有产权房,并连续5次放宽准入标准。
产权共有,对购房人有啥好处?
“此举降低了个人购房成本,有利于满足无房家庭住房刚需,进一步平抑房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提醒,多元主体出资购房,相当于房子的居住权和收益权是分离的,居住权由其中一个或多个购房者享有;而收益权或增值获利的权益是各类购房出资人共同享有。
因此,若要兑现全部收益,购房人需逐步回购产权。
倪鹏飞认为,共有产权房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住房多层次供给体系。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抑制投机和投资,明确现有各类保障性住房中政府投入的权属及其定价规则,能有效封堵保障性住房的寻租及套利空间;二是促进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政府保障性资金投入的利用效率,同时提高家庭购房支付能力,支持国民“居者有其屋”梦想的实现。
“不久的将来,特大城市以新增租赁住房为主、中小城市以新增开发商自持住宅为主的住房市场新格局将逐步形成。
”欧阳捷说。
建材报价
售后服务电话:400-835-9611
装修服务电话:18831440620
周一至周五:10:00-19:00 周六日:10:00-20:00
京ICP备 1600166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617号
热门城市
网站帮助
我要吐槽
微信扫一扫,提交吐槽~
住范儿装修
选材怕被装修公司坑?
住范儿装修
扫码加入装修互助群!

预约装修服务
预约后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向您了解装修需求
所在城市
手机号码